【药品名称】
《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肠溶微丸。
泮托拉唑是苯并咪唑衍生物,通过特异性地与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结合,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与奥美拉唑相比,本品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抑制作用较弱。
泮托拉唑钠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口服10-80mg后药代动力学行为呈线性特征。单次口服40mg后2~3小时左右血药浓度即可达峰值,口服制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77%,泮托拉唑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泮托拉唑钠主要在肝脏内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主要代谢物为泮托拉唑去甲基硫酸酯。泮托拉唑的半衰期1小时左右,去甲基泮托拉唑硫酸酯的半衰期为1~5小时。大部分(约80%)的的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其余经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治疗轻度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症状(如烧心、反酸、吞咽疼痛);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长期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本品不能咀嚼或咬碎,应在早餐前1小时用水完整服用。1、治疗轻度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症状(如烧心、反酸、吞咽疼痛):推荐本品服用剂量为每日20mg(1粒),通常在2~4周内使用者的症状能够得到缓解。4周的治疗用于治愈伴发的食管炎;如果4周内不能治愈,通常需再进行4周的治疗。2、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长期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长期维持治疗,推荐剂量每日20mg(1粒)。如复发可将剂量增至每日400mg(2粒),复发治愈后可将剂量减至20mg。因为还未获得本品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只有在充分考虑风险/利益后,长期维持治疗的疗程才可超过1年。3、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每日剂量一般不应超过20mg。
1、胃肠道系统:患者偶尔出现胃肠道症状,如上腹痛、腹泻、便秘或腹胀。少数患者出现恶心。2、神经系统:偶尔引起头痛。个别病例出现头晕或视力障碍(视物模糊)。3、肾和泌尿系统:罕见间质性肾炎。4、皮肤及皮下组织:偶尔引起过敏反应,如瘙痒、皮疹。个别病例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严重的皮肤反应,如Stevens Johnson综合征,多形性红斑,光过敏和LyeII综合症。5、肝胆系统:个别病例出现肝转氨酶升高。极个别病例出现导致黄疸的严重肝细胞损害,伴或不伴有肝衰竭。6、肌肉骨骼系统:个别病例出现肌痛,在治疗结束时消失。7、精神:个别病例出现抑郁,在治疗结束时消失。8、代谢系统:个别病例出现甘油三酯水平增高。9、免疫系统:极个别病例出现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10、其它:个别病例出现发热,极个别病例出现周围性水肿,均在治疗结束时消失。
1、哺乳期妇女及妊娠三个月内妇女禁用。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本品儿童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资料尚未建立。婴幼儿禁用。
老年用药剂量无需调整。
1、当本品与生物利用度取决于pH值的药物(酮康唑)同时服用时,应考虑到本品对其吸收的影响。2、泮托拉唑在肝脏内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因此凡通过该酶系代谢的其他药物均不能排除与本品有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在临床使用时曾检测过此类药物,如卡马西平、咖啡因、安定、双氯芬酸、地高辛、乙醇、格列本脲、美托洛尔、硝苯地平、苯丙香豆素、苯妥英、茶碱、华法林和口服避孕药等,却未观察到泮托拉唑与之有明显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3、泮托拉唑与同时使用的抗酸药没有相互作用。
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心律不齐、转氨酶增高、肾功能改变、粒细胞降低等。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并出现中毒的临床症状,处理中毒的一般原则亦适用于本品。
遮光,密封,在阴凉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