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网商城 用药指导营养滋补三种人不能吃黄芪

三种人不能吃黄芪

2023-10-16|来源:药房网商城 药房网商城
黄芪什么人不能吃?

黄芪的禁忌人群主要是有实热和虚热的患者、存在炎症以及某些特殊的人群。

黄芪的禁忌人群:

1、实热患者。实热患者可能出现面红目赤、口舌生疮、语声洪亮、大便秘结,不适合食用黄芪。

2、虚热患者。如果出现手足心热、潮热盗汗患者,也不适合食用黄芪,由于黄芪本身具有较强的补气、固表作用,如果体内有热再进行补气,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3、炎症患者。由于炎症可能存在实热或虚热,例如气管炎或咽喉炎等炎症,只要有实热表现,也不太适合用黄芪进行补气。

4、特殊人群。例如孕妇等人群不要使用黄芪,孕妇如果补气过量,可能出现其它问题,如果妇女经期出血量较大,本身属于月经量较多的人,再服用黄芪补气,可能会月经过多。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益气固表。黄芪比较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及食少便溏。

2、敛汗固脱。黄芪能够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止汗,治疗脾肺气虚所致的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能够升阳举陷,也能够治疗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疾病。

3、利尿消肿。能补脾益气治本,也能利尿消肿治标,为气虚水肿之要药,可以治疗脾虚、水湿、失运,浮肿少尿。

4、托疮排脓。黄芪以其补气养血之功,使正气旺盛,可以托毒排脓,生肌敛疮,治疗痤疮,痈疖等。

5、调节血压。它的降压成分是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够明显降低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的阻力,而且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一定扩张作用,但对肾脏血管有收缩作用。

6、增加机体免疫功能。能够显著增加血中白细胞的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功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7、保肝护肝作用。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伤,所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降低,有一定回升作用,并且能够预防四氯化碳所导致的肝糖原减少,提高慢性肝炎病人清除病毒的能力,或者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8、强心功能。能够使心脏收缩的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于中毒或者是心力衰竭的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黄芪多糖能有效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

三种人不能吃黄芪

黄芪作为一味中药具有健脾补气、加强人体防护功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除和新组织生成的功效。但对于肝火旺盛人群,痘疮、炎症患者,肠胃有积滞者不能去食用黄芪,容易加重症状。

不能吃黄芪的人:

1.肝火旺盛人群:黄芪具有补肝固气的功效,若患者本身肝火旺盛则会导致愈补愈盛,过量使用黄芪可能造成肝热、易怒、暴躁、面部冒痘、便秘的情况发生。

2.痘疮、炎症患者:中医认为面部有痘疮未完全消退的人群体内热度尚盛、余毒未清,此时使用黄芪不利于余毒清除,容易导致痘疮再次发生。而炎症会使患者局部或体内出现湿热、红肿、气火旺盛的情况,使用黄芪不利于炎症发散、消退。

3.肠胃有积滞者:黄芪具有内塞、补足的作用,若患者肠胃有积滞者不宜使用,所谓的肠胃有积滞,也就是咱们生活中吃的过多、过饱,胃肠功能不足以消化,导致食物积滞在胃内,出现腹部胀满不适的感觉。

适量食用黄芪的好处:

1.增强免疫功能: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

2.减少感冒:易感冒者在感冒流行季节适量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可使感冒症状减轻,病程变短。

哪三种人不能吃黄芪

湿热体质、心气不足、孕妇三种人一般不能吃黄芪。

1、湿热体质:黄芪性温,具有补中、升阳、固表等功效。如果本身为湿热体质,盲目使用黄芪容易造成痰热瘀阻加重,出现明显的咳嗽、咳痰、便秘等症状。

2、心气不足:容易导致身体虚弱,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如果使用黄芪,容易导致阳气上升使阴液过度耗费,造成四肢乏力、气短气促等症状加重。

3、孕妇:黄芪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妇如果吃容易导致子宫血液灌注量增加,使流产、早产风险提高。

吃黄芪前建议先到中医科就诊,由医生对身体情况进行诊断,然后再遵医嘱使用不合适的药。

哪三种人不能吃黄芪

肠胃积滞者、肝火旺盛者、月经量过多的女性不能吃黄芪。

1、肠胃积滞者

肠胃积滞的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等症状,而黄芪具有补足的作用,肠胃积滞者吃黄芪后可能会导致上述症状更加严重。

2、肝火旺盛者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主要功效,其药性温热,肝火旺盛的患者吃黄芪后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症状。

3、月经量过多的女性

黄芪具有较好的滋补效果,可以改善气血亏虚的症状,如果女性的月经量过多,吃了之后会出现月经淋漓不尽的症状。

以上就是“三种人不能吃黄芪”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服用药物,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遵医嘱用药,若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主治医生。

责任编辑:老张
联系客服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
查药更方便
关注微博
手机APP
手机查药比价
扫码下载
意见反馈
我的诊单
我的处方
返回顶层